数据和算法成了新农资(从春耕一线看农业新质生产力)
春耕正忙,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,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,为稻田积蓄肥力。
太湖之畔,水网密布,阡陌纵横。“我们这里的耕地面积有限,必须要走精耕细作、生态高效的路子。”开弦弓村党委书记夏志骁说。在这片350亩农田里,一项项新技术、一件件新设备得到应用,智慧农场初步建成。
竖立田间的“四情”(土壤墒情、苗情、虫情和灾情)监测站,是这座智慧农场的“中枢系统”。一套套智能监测设备布设田间,配上传感器、无线传输、遥感技术等,紧盯环境变化,农田就像是长出了灵敏的感官。
如何用数据种地?夏志骁演示起来,在电脑上打开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后台,土壤温度、湿度、电导率等各类参数一目了然。“水稻移栽成活后,讲究浅水勤灌,中途还要适当晒田;水稻抽穗后,又要间歇浇水,让根系健康呼吸。有了墒情数据作参考,啥时候浇水、浇多少水,心里有谱。”夏志骁说。
在苏州,这样的农情监测站还有不少。去年年初,通过气象等数据的综合预判,农技人员察觉小麦赤霉病可能呈高发态势,农业农村部门和保险公司及时响应,为种植户提前发放药剂,实现了防在灾前。
新农资里不仅有大数据,还有算法。遥感数据配套算法模型,可提高田管效率。
在七都镇,遥感测产技术生成全镇水稻产量分级图,高中低产地块分别用红、黄、绿表示。“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各地块情况,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。”七都镇农村工作和建设局正股职干部金福源说。
从去年秋播开始,苏州市建设“作物云”管理平台。“遥感+AI+移动互联网”,能对作物的生物量、颜色、光谱、纹理等特征进行遥感影像分析,构建生长信息与产量间的关联模型,估算出作物产量。“作物云”已在全市10个农业生产体系集成改革试点乡镇推广示范。
今年,算法模型继续接受“训练”。农技人员在小麦、水稻拔节、抽穗、灌浆等关键生育期进行采样分析,再结合长期积累的历史数据,让遥感光谱数据与产量信息建模更加精准。
这些新技术,农民会不会用?“合作社+种植大户+专家”的模式,让专家团和“田秀才”共同种好一块田。
中国农业大学、南京农业大学、苏州市农业科学院等派出专家团队,打造科技小院、亚夫工作站等科技助农平台,为七都镇农场量身定制技术模式。
种粮大户张进按照专家提供的科学方案来种地。田园风光里,处处是绿色农艺的巧思。田埂处,香根草、白三叶草长势正好。张进轻轻拨开一簇香根草,说道,“水稻螟虫等害虫很喜欢这些植物的味道。我们利用这一原理吸引害虫,进而集中灭杀。后期还会适时往稻田里投放赤眼蜂,其幼虫会寄生在害虫的虫卵里,实现‘以虫治虫’。采用这些绿色防控技术,全程可实现减肥减药超20%。”
种得好还要卖得好。在专家指导下,村里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南粳46、越光有机再生稻等优质品种,打造“江村大米”品牌。目前,七都镇群幸村、光荣村、菱田村、开弦弓村抱团合作,共同出资建成稽五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,形成从产前育秧、种植到产后加工的全链条体系。“我们的稻米口感清香软糯,一斤能卖到6元以上,去年销售额约150万元,亩均利润超千元。”夏志骁说。村里今年试种了5亩黑小麦,目前长势良好,有望在5月份获得首批收成。
夏志骁说,下一步,开弦弓村继续对高标准农田进行智能化提升,完善智能灌溉系统、打造数字江村平台、发展农事研学服务,丰富农业智慧应用场景,让新兴产业、多元业态在这里落地开花。
|
请对您发表的言论负责,谢谢合作。本站文章收集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告之站长,以便及时处理 |
本站发表读者评论,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者支持读者的观点。我们的立场仅限于传播更多读者感兴趣的信息。 |
|
|